最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
浏览次数:1418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羌寨距理县城区40公里,距汶川城区16公里,距成都市约180公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摄影记者:戴金秀)
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区便已存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的糖心苹果,个头不大,也不如商场上许多苹果艳丽好看,却清脆甘甜,异常爽口。
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通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
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又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寨内的巨大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寨子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桃坪羌寨,羌语“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丰,人杰地灵,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自村而过。村寨集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神奇独特的羌民族建筑,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绣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着古朴迷离的羌族历史。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桃坪羌寨似乎浓缩了羌族千年的历史,在桃坪羌寨内,多少年来羌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到门前穿著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织羌绣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
羌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绝活。羌族姑娘从小喜好刺绣,学成了精于手工的传统技艺。到了出嫁,姑娘们一定要尽其所能绣出几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垫,否则会被男方轻视。所以,羌绣能历经一千多年历史而传承至今,且精美绝伦,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和收藏品。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会”(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季举行。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每逢传统佳节,每当祭祀活动,人们聚在一起饮咂酒、唱山歌、跳锅庄。每当这时候,身着长衫、羊皮褂子,带头帕、束腰带、着革履的羌族男子和穿着精美刺绣服饰、佩带雕花首饰的妇女聚在一起,代表各自村寨,在山间放开嗓子赛歌以决胜负。更有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成双对歌,互倾爱慕之情。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说文·羊部》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