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 - 17:30

周六至周日:9:30 - 17:30

联系方式

社长:冯 祥

首席代表:张成利

副 总 编:张洪亮

顾 问:姚明川

邮 箱:zglysb@126.com

监督电话:4006228388

地址: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A座211室

纪实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纪实资讯 >

三下乡纪实:带着使命与校长对话 捧着一颗热心去家访

浏览次数:788


        “空中绽放着一片又一片云朵,校园里的读书声依旧响亮。”随着,笔者与“公益好友”吴世国,还有“蚂蚁力量公益伙伴”音谷摄像公益坊的龚世华老师在德科小学前的合影定格。我们马上就要挥手说“再见”了。我的公益好友吴世国要先回贵阳去。(通讯员:杨贞凱  供图:龚世华)
音谷摄像公益坊龚世华(左),本报主编、福建省蚂蚁力量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杨贞凱(中),《百县老区公益行》44站贵州黎平负责人、《红色印记》文化项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吴世国(右)
        今天应德科小学李劼校长之邀,笔者以福建省蚂蚁力量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的名义,与“公益好友”《百县老区公益行》44站贵州黎平负责人,《红色印记》文化项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吴世国,还有“蚂蚁力量公益伙伴”音谷摄影公益坊的龚世华老师以及风信子爱心义教团赵佳引领的德科小学支教成员一起带着采访和家访的使命到李劼校长家做客。同行的还有德科小学热心的保安大叔。
        我们从德科村分叉路口,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绕过了整座大山才来到李劼校长的家里。李劼校长夫妻俩很热情地迎接了我们,一壶热茶和一盘瓜子的招待。还在厨房里为我们准备了很丰盛的晚餐,有炸土豆,有煮豆子,有捞青菜,有辣椒炒肉,还清顿了一条纳雍河钓上来的鱼。每一道菜都是原生态的,每一道菜都是充满感情的。
本报主编、福建省蚂蚁力量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杨贞凱与风信子爱心义教团成员罗应洪走访途中留影
与风信子爱心义教团走访途中留影
        期间,李劼校长与我们交流了很多很多。他自己家种了好几亩地,有土豆和玉米,还养了两只猪和四只牛。李劼校长还告诉我们村子的情况,学校的情况,还有好多从德科小学毕业出去有出息的学子。
与风信子爱心义教团在德科小学李劼校长家中留影
        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好友吴世国带着孩子驱车先回贵阳了,留下我们继续和李劼校长唠嗑。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李劼校长有二十八年的教师生涯,得知他为了乌蒙大山里“德科小学”的广大孩子,为了诸多的留守儿童能得到好的教育,能顺利走出大山学得有用知识并建设好大山。李劼校长,他选择了留守,留守在这个交通很不便利的德科小学。无怨无悔地坚守二十八年。在此,笔者要为李劼校长点个大大的赞!真是个伟大的乡村校长!
本报主编、福建省蚂蚁力量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杨贞凱与德科小学李劼校长在家访中留影 
        时间和路程还有家访学生的任务不容许我们继续久坐。我们向校长夫人告了别,跟着李劼校长沿着回学校的山路而去。
家访掠影
家访掠影 
        我们站在漫前无边的玉米地上望着海洋般的乌蒙山脉,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山的那头住有人家。德科小学的李劼校长告诉我们那里是德科村大坝组,那里的孩子都在德科小学读书,大坝组到德科小学大约10公里路,一条山路从早走到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走着。这条小路,李劼校长以前和孩子们一样,天天走,现在用摩托车代步了,有时候到学生家里家访还会走。
德科小学李劼校长在向风信子爱心义教团介绍大坝组情况掠影  
        笔者和风信子爱心义教团的支教成员,还有“蚂蚁力量公益伙伴”音谷摄影公益坊的龚世华老师紧跟着李劼校长的步伐,走过一个弯,又走进一个弯,越过一片玉米地又走进一片玉米地,沿着回到学校的山路小径走了很久很久,似乎那山路没有尽头。在一片竹林处,我停住了脚步,所有人都停了下来。我们一起望着崖壁上亭亭玉立的玉米还有那向阳绽放的向日葵,如同祖国的花朵一般向我们招手,对我们微笑。所有人,原来疲惫不堪的心情,因此轻松了好多。再回首看看,消失在视界里的大坝组,回想起沿途家访“德科学子”杨春燕时,她在专心做作业的那一幕,再看看这一座座阻挡孩子梦想的大山,一切都释然了。后来,我们以最饱满最奔放的心情在一块岩石上,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着,有的人蹲着,有的人背靠着背,以成排的竹子和蓝天为背景,拍了一张大合影。
本报主编、福建省蚂蚁力量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杨贞凱与风信子爱心义教团在大山中留影  
        乌蒙大山里的孩子们,德科小学的孩子们,除了努力学习,还是努力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知识,学会用丰富地知识武装自己并强大自己,走出大山,学会本领从而建设好大山。(责任编辑:戴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