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 - 17:30

周六至周日:9:30 - 17:30

联系方式

社长:冯 祥

首席代表:张成利

副 总 编:张洪亮

顾 问:姚明川

邮 箱:zglysb@126.com

监督电话:4006228388

地址: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A座211室

纪实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纪实资讯 >

永不休止的走在探究中医路上

浏览次数:862


永不休止的走在探究中医路上– 记新安县祥泰恒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梁钦

《警世贤文》有这样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医疗界资深的知识分子,经历过改革开放后胜利的喜悦,享受着退休后国家优厚待遇的美好光景,亦体验过少年时期的艰难曲折,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这代人困难时期不忘人民的需要,太平盛世和时代的旋律同步,兢兢业业、勇往直前地追求所渴望的医学事业,在探究中医的道路上义无反顾,矢志不渝,时至白首无悔……。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盛世不重来,一日难在晨”(陶渊明)的诗句激励下,正值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时“十年内乱”到来,当时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不能再进高校深造,一切美好理想也在“读书无用论”潮声中泯灭了。面对现实,报国无门,我的一生将漂泊何处?人生价值何日实现?思想几度处于绝望…….。在无望中发现唯一摆在我面前能够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继承中医祖业,别无选择,决意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之初,面对家书被抄和中医书籍文理深奥,概念抽象,易使人望而生畏等实际问题,所以就借来了高中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古文观止》、《辞海》、《辞源》和《古汉字字典》等工具书,经常“借书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则还”,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基础文化知识,为攻读中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父亲的指导下,不懂的地方就虚心求教,把中医古典书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方剂学》、《内科学》、《儿科学》等高校教材进行系统学习。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灯下读书,边学边查找资料,业余学习从不间断,对重要的临床书籍系统学习,反复背诵,重点掌握。那时家境贫寒,不仅学习用的笔记本买不起,就连夜间学习照明用的煤油灯耗费也难以支付,经常到山区供销社收购铺的废纸堆里找一些废纸本在背面做读书笔记,这些手抄本至今还如数家珍的收藏着,每看到它感到热流传身,瞬间精力倍增,发奋读书乐不知疲。   

1971年生产队派我去加工厂打铁,面对艰苦的劳动心存畏惧担心影响学习,但是学医的决心矢志不移,把八小时之外和深夜作为我读书学习的最佳时间,当结束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四肢疼痛、满手血泡疼痛难忍的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一想起医业未竞就立即拿起书如饥似渴的读起来,深夜学习通宵达旦是司空见惯的事。   

由于长期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有一次晕倒在打铁棚下,救醒后的我看到周围站满了关切的目光里饱含同情泪水的群众,由此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我学医敬业精神的同情和支持,使我信念倍增,决意弥坚。根据身体状况大队把我调到林业队喂猪看守山林,这为我以后从事医疗临床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学习时间。风雨寒暑守护在山坳里的猪圈旁的破屋里,在用石头垒起的书桌前潜心阅读,晚上睡在用麦秸铺成的地铺上,有时候雷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狂风吹打着用树枝编排的屋门发出“吱呀”可怖的声响,加之附近的荒山坟冢上的猫头鹰尖叫声,使我心中顿感恐慌异常,但一读起书来一切恐惧抛之于云外,依然去追求我心中的梦想。在那连红薯粥都吃不饱的岁月里,而我身上却散发出超越现在优裕生活数倍的热量,身上有用不完的劲。

感受自我,苦亦乐乎 1970年到1980年的十年间从没看过一场电影和戏剧,抽挤尽可能利用的时间坚持自学,无论是田间地头,打铁棚下或是猪舍圈前,除正常的学习外,每日接待不少的求诊病人,实践中经常为一病未决而四处求教,对于那些自己治疗无效而被他医治愈的良方,一定要前往求教以期掌握为度,并记录了大量的门诊病历和经验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的理论依据。期间追求学医的决心不曾为严酷的政治压力而颓丧,亦不曾为艰苦的劳动而动摇,而是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没有这十年厄运的磨砺,就不会有今天的收获,是艰苦的劳动亦是出彩的荣光,虽苦尤甘,这是我在不断地提高中才感受得到的。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政治内乱”后的1980年5月我被组织上安排在新安县仓头卫生院从事内科治疗工作,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岁月里,从来没有忘记往昔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宝贵的工作机会,勤奋自勉。曾在医院用三年时间系统的学完了全国高等院校中西医教材并作了3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北京中医函授以平均90分成绩获得毕业。1984年洛阳市中医技术竞赛中均获得第一名。

记得1980年我第一篇医学论文发表后,手拿着赠阅杂志和稿酬2元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告诉家人把这2元钱作为最珍贵的储蓄,成为激励我在事业上努力奋斗的助燃剂。因为在这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前,我不知写了多少遍,8分钱的邮票一次次投出,累以数百倍2元钱的代价,换取了这成功的一篇,虽然,它从质量角度或从研究的深度及刊登杂志的档次远逊色于之后发表的数十篇论文,但它的出现使我看到了追求的希望,品味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回首暮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真实感受。

记得有一次我在洛阳第二中医院时被河南中医学院应届毕业生王成云等十几个人围起来,每人手持教材轮流提问,当我对答如流时,他们震惊之后便是虚心请教,问我怎么记这么熟,有什么捷径?对此我抱之以苦笑:“哪有什么诀窍?功到自然成!”因为我明白,获得的背后是辛勤劳动的付出。时空飞转到古稀之年每谈及痰瘀致病论治内科急症之术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无论是在乡村卫生院,或县城中医院工作,从来很少和家人一起度过节假日,大量功夫用在病人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社会关注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焦点问题,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根据中医传统的治疗特点,进行分类观察,择优舍弊,反复筛选,精益求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中风偏瘫病人根据CT、核磁共振显示结果,制定出特殊的针刺方法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995年在全国中医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痰瘀同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79例临床研究”论文,并获同期优秀论文奖;1999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乙脑高热18例临床观察”的论文;2000年在《中国医药学》杂志发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论著。近十年来我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气虚,对79例心肌梗塞病人中医非手术(放支架、搭桥)治疗3个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获国家发明专利,这是中医治疗冠心病一次重大突破的技术革命。历经20年临床研究撰写《疑难病的痰瘀同治经验》一书,并于2010年元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全国发行,同年8月在甘肃全国中医急诊会议上大会演讲“痰瘀毒邪论治内科急症”的论文,在2011年《环球中医药杂志》5期发表“从痰瘀毒邪论治内科急症举隅”等论著,2016年《环球中医药杂志》第2期“大秦艽汤从痰瘀毒邪论治内科急症”的论文。2020年古稀之年到来前完成了《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的再版,对十年间中医对疑难病研究的新方法增补其中,北京中国医药大学姜良铎教授赠联:“立论活人,当年无愧习医圣;善书妙说,今朝有情颂良方”。

 

从事本职工作50余年来,在省国家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获市级科研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4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中国名医论坛”,其事迹载入《洛阳人才谱》、《中原丰碑》、《中国名医风采》等书籍中。历经百年沧桑的“新安祥泰恒中医门诊部”2016年9月7日国家注册老字号,2018年被授予“洛阳市老字号”,多年来每年接诊国内外门诊人次数以万计。共给贫困病人减免医药费达2百万元之多,2020年(庚子)2月新冠肺炎传播,自己捐赠2万元支持国家防控一线工作人员,2023年《洛阳市首届中医药名医名术名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洛阳市名老中医。曾获市级“十佳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拔尖人才”、“大医精诚杯”、“全国自学成才奖”,“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日月不羁,岁月苦短 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这样一句话:“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一个人能做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比较容易的,但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却是难能可贵的了,我在“威武”和“贫贱”面前接受着少志不移的考验,保持着高尚的精神情操,“灯红酒绿的闹市未能使我却步,最是我留恋的是那书橱散发的幽香”。

在40余年工作岗位上我没有虚度来之不易的每一天,时至今日花甲之期方成功的掌握了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气虚中医非手术(放支架、搭桥)治疗(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0310110240.9),获得突破性进展;下肢深静脉栓塞在三甲医院血管科治疗1年无效的情况下应用痰瘀毒邪治愈10例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当即见效,实现了人们对“针刺半身不遂针到必效,针到病除”的长期梦想;用中医药解决肝硬化腹水,使该病人存活率突破35年以上的最佳纪录;中医药外用非手术治愈甲状腺囊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癌、胆囊癌、胰头癌发热的病人取得了良好的功效;采用中医对中老年抗衰老研究——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实现新的突破;改善癌症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其他诸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不孕不育症、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等都研究出一套良好的治疗方法……。人民培养我技术,我将技术献人民,这就是我今天责任和使命,老之将至,为人民排忧解难之心未泯,营救病人之情犹笃。

正当我信心百倍的在医学道路锐意进取的时候,自己已到了古稀之年,按理说应该安度晚年,但在医生责任和义务的驱使下,从没有虚度工作学习的每一天,在医学生涯的里我一直崇尚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三年,方知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长期以来,我把它作为学习工作的座右铭来严格要求自己,戒除骄躁,努力工作。总结过去,应该说既有成功的喜悦,亦有失误的憾伤。成功的喜悦是: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不断提高医学技术水平,可以说是问心无愧言不过逾的;失误的憾伤是岁月无情,学感不足,不少的疑难病的治法完善尚需时日。在医学的道路上,我着意为百年老字号“新安祥泰恒中医门诊部”撰联:“博极医源,诚祈世上人少病;精研仁术,但愿万民身安康。”诚望吾辈励志中医事业,普救众生,用精勤探索中医的奥秘,用实践证实中医的疗效,用创新求得中医的发展,用真诚履行神圣的使命,冀以在临床上进一步完善提高疑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