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 - 17:30

周六至周日:9:30 - 17:30

联系方式

社长:冯 祥

首席代表:张成利

副 总 编:张洪亮

顾 问:姚明川

邮 箱:zglysb@126.com

监督电话:4006228388

地址: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A座211室

纪实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纪实资讯 >

云南西双版纳巴朵村做活“非遗经济”点亮乡村振兴路念好“文旅经”吃上“生态饭”

浏览次数:129


清晨的雨林,蒙蒙雾气弥漫在空气中,阳光穿透茂密的枝叶,洒进逐渐“苏醒”的巴朵村,游客纷纷走出民宿,吃一碗基诺风味米线,然后走上栈道欣赏日出、感受微风。在清晨阳光的映衬下,杆栏式房屋、基诺大鼓等特色景观和往来游客交织形成了一幅神秘而宁静的美好画卷。

“这是我第二次来基诺山,听说这里打造了新的非遗旅游路线,特地带上老婆孩子来体验一下。”正在“巴朵白日梦”民宿办理入住手续的李先生说道。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巴朵村民小组非遗项目类别丰富、非遗人才聚集。近年来,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走“坚守、传承、创新”道路,构建了“党组织+企业+传承人+农户”的非遗产业体系,在非遗传承和生态融合上持续发力,赋能“乡愁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深挖“非遗”人才富矿十多年前,巴朵村因传统文化经济转化能力弱,大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村民干完农活后,便无事可做,经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消磨时光,群众增收产业不多,致富渠道狭窄。随着年轻人的流出,基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成为“摆设”,雄奇壮观的雨林风光和破败老旧的村寨形成强烈反差,本就不大的村寨逐渐“空心化”。“我们这一辈人老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基诺族的文化该怎么传承啊。”

谈起文化传承问题,巴朵村92岁的传承人沙车充满焦虑。为破解非遗文化传承的难题,巴朵村党支部,积极为非遗人才“搭台”,先后打造非遗传习基地1个、传习所2个、体验馆4个,挖掘申报各级非遗传承人7名,组建了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首的表演队,形成保护和传承“老中青”人才梯队。扮靓“基诺”特色村寨巴朵村党支部书记切腰回忆往昔时充满感慨:“以前我们寨子又破又旧,住着挺不舒服,后来我们决定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同时全面改善村风民风”。

说干就干,巴朵村党支部立即制定村寨改造计划,通过召开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方式,初步制定了“8”字形村庄规划方案,既突出民族特色保护,又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巴朵村以四级党组织共建、“3+1”队伍联建、机关包保基层、干部挂联农户等方式,改造提升特色民居、修建雨林环村栈道、绘制民族风情壁画,基诺特色与绿色生态共同凝聚的“魅力巴朵”跃然眼前。

“寨子美了,人心也要美”,巴朵村充分发挥传承人作用,以“以党建引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美治”的“一核六治”模式,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治共建”的工作格局,全面筑强基层治理基础,凝聚起巴朵村深厚的乡风文明底蕴。“我们寨子现在漂亮又宜居,再也不羡慕城里的高楼大厦了。”外出务工返乡的年轻人纷纷感叹道。

赋能“乡愁经济”发展非遗文化的挖掘和村容风貌的改善,为原本就处于上升期的雨林徒步旅游添了“一把火”,巴朵村抢抓机遇,引进企业精心设计“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们在体验雨林旖旎风光的同时,还能沉浸式体验基诺大鼓舞、奇科演奏、制茶技艺等基诺族文化,大大增加了雨林徒步的可玩性和趣味性。2023年以来,巴朵村共开展非遗研学20余场、亲子研学50余场,超过1000人次参与,为村民创收30余万元。“疫情后时代”游客人数的迅猛增加,带来的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巴朵村利用基诺特色民居风貌,建起了5家民宿、4家农家乐,来此游玩的游客不仅可以在农家乐里品尝地道的基诺美食,还能在民宿里重拾记忆、回味乡愁。

同时,在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中,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将巴朵村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户户是加工坊,家家是展销点”的“特呢朵集市”,设计制作砍刀布、民族服饰、背包、玩偶、耳环等基诺特色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0万元。“从前,村里的年轻人到城里务工,大多从事快递、外卖、餐厅服务等行业,工作辛苦收入低且无法照顾家庭,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年轻人们纷纷回到村里参与到传承非遗中来,有的当起演员和向导,有的开起农家乐和民宿,不仅实现了家门口致富,还让基诺非遗文化得到了保护的传承。”切腰高兴的说。今天的巴朵,非遗文化正加速融入村寨的发展建设中,“乡愁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慕名到巴朵村旅游的游客达2.6万人,带动村内青壮劳动力就业100余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非遗凝聚的“乡愁经济”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西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