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 - 17:30

周六至周日:9:30 - 17:30

联系方式

社长:冯 祥

首席代表:张成利

副 总 编:张洪亮

顾 问:姚明川

邮 箱:zglysb@126.com

监督电话:4006228388

地址: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A座211室

风光摄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光摄影 >

巫山小小三峡——中国旅游时报

浏览次数:703


        巫山小小三峡在大宁河滴翠峡处的支流马渡河上,是长滩峡、秦王峡、三撑峡的总称。巫山小小三峡被誉为全国最佳漂流区,有惊无险的回归大自然参与式漂流——“中国第一漂”。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重庆市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小小三峡是大宁河小三峡的姊妹峡,全长15公里,因比大宁河小三峡更小,故名“小小三峡”。

       巫山小小三峡  因其水道更为狭窄,山势显得尤为奇峻,峡谷愈发幽深。小小三峡内,奇峰多姿、山水相映、风光旖旎,两岸悬崖对峙,壁立千仞,河道狭窄,天开一线,透露出遮挡不住的山野诱惑。山岩上倒垂的钟乳石,奇形怪状,形态各异,散发着原始古朴的气息。舟行其间,夹岸风光无限,满目苍翠,甚为美观,令人惟有返璞归真、拥抱自然的情趣。

      长滩峡:自双河至平河,全长5公里。峡中有一段长约2公里的河滩,宽十余米,笔直一线,水平如镜,沙石洁白,两岸山水掩映,故名长滩峡。峡内谷窄山高,绝壁对峙,气势雄险;水清见底,水中游弋品种繁多的鱼类;沿岸多有色彩斑斓的卵石,时或见古生物化石。峡内有滴水岩、聪明泉、手爬岩、穿洞子等景致。

       秦王峡:从上渡口至双河,全长4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幽深静谧,水流平缓,清澈见底,是漂流游览的最佳地段。秦王峡东岸有一个大溶洞,据传明朝崇祯年间,有秦姓山贼占洞为王,鱼肉百姓,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擒获,故名"擒(秦)王洞"。峡内有望乡台、虎头岩、黄龙过江、鲤鱼跃龙门、仙女迎宾、仙乐钟、罗汉堂等景点。

       三撑峡:始于马渡河入口,全长5公里,是小小三峡第一峡。两岸悬崖峭壁,犹如斧劈;河道狭窄,天开一线,景幽水秀。逆水行舟,水流湍急而无拉纤之路,只能一篙篙前撑,故又名"长撑峡"。这里原始植被无损,沿途翠色映目,随处生就离奇钟乳,满天飘洒飞瀑雨雾,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峡内有鹿回头、寿星峰、石柱湾、相思泉、龙虎潭、八戒过河、母亲石、月亮寨等景观。   旅游线路   小三峡-小小三峡-大昌古镇一日游。选择此线路,既可游览全国首批“5A”旅游景区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又可在小三峡的巴雾峡内登岸步行观赏红叶,还可领略长江三峡第一古镇-大昌古镇风貌。大昌古镇是三峡库区唯一完整搬迁的古镇,古镇内一切业态依明清风貌仿古布置.   特别提示   七八月较热,短袖衣即可。巫山云雨,巫山经常下雨,一定要带伞,雨衣也行。   小小三峡漂流  小小三峡漂流,可穿上背心式救生衣,乘坐无船工驾驶的橡皮艇,挥舞三尺银浆,自己掌握航向劈波斩浪,顺流而下,尽情领略那飞溅的浪花、有惊无险的漂流乐趣。当然,也可从滴翠峡口乘船溯马渡河而上,欣赏小小三峡内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领略幽深美丽的小小三峡旅游峡谷风光乐趣。

      相关传说   秦王峡东岸有一溶洞,相传明代有一位姓秦的人,尊皇命于此熬硝监制炸药有功,朝廷封其为秦王,洞遂名“秦王洞”,峡亦名“秦王峡”。峡内岸壁陡峭而水流较平缓,千米长滩,笔直一线。仰望,两岸山峰高耸,犹似要合抱一般,气魄十分雄伟;俯看,河水清澈如镜,偶有鱼群游过,引人竞相捕捉,激起层层水花,于阳光下灿灿闪耀。   小小三峡内既能乘柳叶形小木船,纤拉杆撑,擦着河底卵石迎着激浪缓缓而行,饱览两岸秀美风光,也可以乘坐橡皮艇,挥动三尺银浆,把握航向、顺流而下,可尽情领略水花飞溅、有惊无险的漂流。   所获荣誉  2007年5月8日,重庆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旅游路线可以选择:小三峡-小小三峡-大昌古镇一日游。选择此线路,既可游览全国首批“5A”旅游景区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又可在小三峡的巴雾峡内登岸步行观赏红叶,还可领略长江三峡第一古镇-大昌古镇风貌。大昌古镇是三峡库区唯一完整搬迁的古镇,古镇内一切业态依明清风貌仿古布置。  
      旅游攻略  游览小小三峡,因马渡河水浅流急滩多,机动船不能驶入。所以,上水游览时,游人都是乘坐无动力的柳叶形小木船,纤拉杆撑,擦着河底卵石迎着激浪前行的。人们乘在木船上,在清静中饱览景色的同时,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被大自然拥抱的感觉,并对船工的辛勤劳动产生一种感激的心情。

                                                                                                              摄影:龙城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