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时报云南讯:(供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委组织部 刀飞)近年来,勐腊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创新构建挖掘储备、精准培育、产业转化“三位一体”非遗人才培育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文化兴、人才聚、产业旺”的特色发展之路。
深挖细掘,建牢非遗人才“蓄水池”。开展“非遗人才大摸排”专项行动,建立县、乡、村三级非遗人才动态信息库,通过政治审查、技艺评估、群众评议等程序,将196名政治素质好、技艺水平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人才库,涵盖象脚鼓舞、贝叶经制作、民族服饰等10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人才强村计划,创新“双培机制”,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中发展党员18名;组建傣族章哈红色宣讲队,把党的创新理论编成傣语歌谣,开展线上线下宣讲35场,8万余人次参加。依托“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实施“政策包+乡情牌”人才回引工程,吸引100余名本土青年返乡学习傣拳、傣锦、象脚鼓制作等技艺,组建傣拳表演队、百人葫芦丝队,演出20余场,培养乡村讲解员72名。
精准培育,精耕非遗传承“培育田”。建成勐腊镇曼旦村傣族象脚鼓舞传习所、瑶区乡瑶族服饰工坊、勐仑镇傣锦合作社等一批非遗工坊,形成“一项目一基地、一村镇一特色”传承网络。曼旦传习所收藏象脚鼓70余个、珍贵史料百余幅。推行带徒传艺、带班授课、带队展演的“三带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波罕丙累计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35期,授艺超4000人次,收徒132人。实施跨界人才培育计划,通过“非遗+教育”,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和自然宣传日”等活动,在县级中小学校开设非遗兴趣班,为非遗传承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非遗+科技”,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传统工艺科学解析,改良象脚鼓木材工艺,使用寿命提升30%;通过“非遗+电商”,举办乡村电商培训,一些民族服饰传承人通过抖音平台实现手绣品月销售额过万元,开辟“传统技艺+网络经济”新赛道。
产业转化,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做强“非遗+文创”产业链,开发象脚鼓微雕、贝叶经祝福卡、傣陶茶具等40余种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波罕丙、岩涛等人制作的文创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及国内多地。激活“非遗+旅游”新业态,设计“非遗研学之旅”“雨林体验线”,串联传习所、古茶山、非遗工坊等体验点,年接待研学团队100余批次、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发展非遗主题民宿8家、民族风味餐厅32家。探索“非遗+治理”新模式,瑶区乡将传统道德规范融入村规民约,依托度戒仪式等传统文化载体弘扬文明新风,获评“省级文明乡镇”,实现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赋能。编 辑:戴 娜 审 核:张成利